Open and open again!
重新解放自己的内核。
core
浪费了太多时间,所幸还来得及。一年半以来最大的认识是:一切皆可知。就是祛魅了。也不怕了。也放下了对GPA的执念,放下了对社交需求的执念,放下了很多。
很多事情上都顺其自然。
transaction management
时间上,我将自己的目标按 学期/月/周/日/碎片 划分。
学期上,可以比较宏大。本学期我的目标很简单,就是开启第一篇的写作。当然这包括大量的论文、综述阅读,专业基础的积累,寻找更多的科研资源和工具(卡,画图软件等等)。
月上,按各种最基本的大块事务组成。比如主办什么比赛,看完什么书之类。
周上,根据4个周为一个月,将大块事务拆解成小任务。并且还有小事务,比如做技术分享,填表交表等。
日的维度,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块:上课时间&下课时间。
- 上课很浪费时间。只能带一个电脑去教室,记笔记、写代码之类的都很麻烦。之前ml翘课还被点了一次,不敢再翘。所以上课做dirtywork、读读论文、网上冲浪刷点insight、或者就睡睡觉养精蓄锐。
- 下课时间就很舒服了。我一般一个电脑放网课、另一个记笔记。或者一个列思路、另一个coding。自由度很高,更需要合理规划时间。
- 我习惯早上起来,吃饭走路之类的闲暇,参考要做的事务,想想自己今天要做什么,给他们分配优先级和时间容量。
碎片时间中,我会对短暂的一段工作时间回想一下。主要考虑方向有没有偏差。效率问题一般是边做边想的。
划分上,分为行政/课内/课下。
行政。大部分是不得不做的垃圾事。包括不限于年级大会、班会、调查问卷,还有社团年审、备案、述职等。首先我肯定会想方设法全都翘掉:做了没有任何意义还浪费时间。实在不得不参加我就会超速完成,避免影响其他事情和心情。
课内。根植于上交生存手册“本科教育早已崩溃”,我会在课下的时间速通课内的东西,上课不鸟。毕竟大部分老师水平一言难尽、教的也是老古董。当然这部分和gpa强关联。
课外。课外的东西很多也很少。很多是指信息爆炸,各种活动、比赛、方向、思潮太多了。很少则是说人能做的东西很有限。我一年半的时间才筛选好自己要做什么,就是科研一条路走到博士再说。
methodology
效率至上!之前会花很多时间整理笔记、整理知识框架什么的。后来摸索出更加高效的方法。
以最近学习ml为例,就是2天迅速理清所有概念,然后看很多论文,在论文中领会那些概念。计算机是工科,甚至可以追求理论尚有欠缺的时候就大量实践。
同时,和交叉训练法很像,给自己也放入多种形式中理解学到的东西。
architect
大脑输入的东西有不同的层次,各种输入的要求也不同。
大量记忆的东西,负载主要在io。需要理解的东西负载主要在思维。而回顾整个体系的负载则在思想。
随着architect的优化,效率的上涨,我目前还没有看到限度。效率的提升也和已有的知识密切相关,二者隐隐有些正反馈。把模糊的部分分解成可以量化的模块,就可以加入思想的大厦中了。